传统文化随笔

时间:2025-10-24 07:00:19
传统文化随笔

传统文化随笔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文化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统文化随笔1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常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具、文化载体,要关注语言的能力。其内容包括不仅是读写,还有听说,在开发学生潜能时,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这个文化积淀不仅是知识性的,不仅是中国的,应该是指各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思想、道德等多方面内容。因而语文所承载的不光是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其中还负载了无数文化的东西,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是最古老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虽然中间有很多次断开,但中华文化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这使我们的语言文字包含着丰富的含义。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表明,脱离传统的现代化从来没有成功的先例,丢弃传统,就意味着丧失特色。无数事实证明了列宁的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历史上的“城阴城”具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就不能不注重自己的文化特色,以独特而具有个性的魅力更好地融入开放的世界。基于这样的目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一种共识。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因为有异乡,才会有故乡”。地域的力量是强大的,传统文化教育得当,即使有一天城阴城子弟到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相信无论东奔西走,无论右弯左转,无论沧海多么辽阔,无论归程多么遥远,也要回归起点。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怎样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怎样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展开研究,寻求激发学生热爱汉语,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活动平台。

传统文化教育足以增强民众的自豪感,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古代的雄辩家说过一段精彩的话:“桔生淮南以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不然的话,我们何以解释牡丹以洛阳为最名贵,芍药以扬州的最奇美,木棉在温暖湿润的岭南生长得最茂盛,白杨在寒冷干燥的北国生长得最挺拔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一样事物不认识、不了解是谈不上有何感情的,只有发现了事物的可爱之处,才会产生爱的情感。对家乡的热爱,必须首先建立在对家乡的了解上。中国文化在历史学上常常以地域不同而划分为一些风格迥异的品类,如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等,而区别这些不同文化的并不仅仅因为它所拥有的不同名称,它们的`独特内涵也使其闪烁着同样亮丽的光华,比如语言词汇,民居建筑,民间制作,地方剧种,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开拓未来。

课程中不包含文化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的课程是不存在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首千古绝唱几乎是对有着丰富而古老内涵的历史文化所作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定格。历史上有许多本埠名人和客居外地名人创作出许多名篇巨著和佳诗妙词,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语文学科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财富。在这片热土上,还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忠义文化、山水文化、书画文化,所以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外,还可以与历史学科、政治学科、地理学科、美术学科等紧密结合,探索适合本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的文化之根与文化形态,也要了解我们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对我们生息与生活的这一块热土,要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种纯朴而深厚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要重铸信心,充分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这荣耀在今天乃至将来的继续辉煌。

传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合理地利用它,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姿态万千,异彩纷呈。

传统文化随笔2

妃色的岁月在时光的空隙中渐渐沉淀下来,一声铜质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陈迹斑斑的记忆,响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屈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之路上屹立不倒,历经代代坎坷,最终在斑驳的老墙上静静绽放泫然的美丽。不知从何时起,我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而后对它的钟爱和痴迷也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渐渐地,我从中感悟到一个古老的国度点燃的文化之火。

对于传统文化的阐释,让我有第一感触的是“孝”与“忠”。谈起这,我不得不提起我高中所学的《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建”。对于“以孝治天下”的.泱泱晋国。“孝”的意义可想而知。孔子曾曰:何为孝?即继承先父之志。从古至今,“忠”和“孝”已成为中国人论好男人的标准。“忠”于事业,“孝”于家庭。在我的理解中,一个标准的好男人就是在家庭和事业上都成功的人,事业的成功是一个男人梦想实现终身奋斗的结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标志。儒家学说里曰:“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的适用范围远比忠来的广大,这绝不仅仅是对父母而言,更更要的是对君父、授业解惑的老师。因此,“忠”即“孝”的一部分,那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便不攻自破。

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孕育中,褪去华丽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一笔永久的财富,那便是五千年的沉淀—爱国情怀与民族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一方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历代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我想起了先秦哪那些宣扬礼仪仁道的先哲们,想起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想起了那正直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官海瑞,想起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戊戌六君子······他们为了国家,为了自己的信念,付出了生命,这种胆魄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去膜拜。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是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到的有一个价值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此处隐藏7833个字……);节日(元宵、寒食、清明、元旦、中秋、端午、腊八、重阳、除夕、春节);服饰;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内家外家、太极八卦)……

随着传统文化的没落,我们作为中华儿女要肩负起拯救传统文化的责任:

(1)我们要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点;

(3)我们要吸收世界各地文化的优点,将它们与中华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取长补短;

(4)我们要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化;

(5)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6)我们只有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才能真正得出全面、中肯、成熟的结论。

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词就是文化。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大多数人的心中都会想文化不就是知识吗?但,在现代文化中的传统可能只剩下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

在以前,难道人们只会喝茶、喝酒、绣绣花鞋吗?在现在,难道人们只会喝茶、喝酒、绣绣花鞋吗?我们应该往这个问题的.深层去想;但我们首先弄懂“文化”这一词的根本含义,才有可能知道文化是什么?只有知道文化是什么,才能知道中华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但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弄懂的,需要我们长期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弄懂这个问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曾为它们的进步、繁荣昌盛而自豪;也曾为了它们的落后而感到伤心。

文化,它们有繁荣的时候,也有衰败的时候。在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他强调,文化只有在社会结构发挥功能时才能显现出来,如果离开社会结构体系就观察不到文化。

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他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

英国人类学家R。弗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

这就是欧洲三位人类学家给文化下的定义。

我们要好好的守住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但我们在守住的同时,也不要闭关锁国;我们要多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

传统文化随笔12

我的外婆家在江苏,属于江淮一带,爷爷奶奶家在安徽阜阳,两地的传统习俗有些不同。

昨天周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买回来大包小包许多食材,“今天什么节日?”我有点好奇,“明天冬至,就是大冬,俗话说‘大冬大似年,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北方过年大年三十包饺子,我们江淮是包汤圆,所以我们今晚包饺子吃,明天早上吃汤圆!”“哦,耶!”我开心地欢呼起来,“我们家真好,南方北方的习俗都有呢!外婆,我来帮忙,我们早点包饺子和汤圆啊!”“呵呵,看你这个小馋猫急的!”妈妈笑道。“饺子皮我揉,这个我拿手”,爸爸自告奋勇道,“汤圆的豆沙馅儿还是我来!”外公‘得意’地自夸道,“这自制的豆沙馅儿,可是买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写完作业,我突然闻到了很香甜的味道,来到厨房一看,果然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一旁在和饺子馅的爸爸乐了,“饺子馅你也来一口吧!”“那是生的,我才不上当呢!我也来包!”

一切准备就绪,外公外婆包汤圆,爸爸妈妈包饺子,我两边忙着,“外婆,其实,这南方北方的饺子和汤圆其实根本是一样的,你看,都是把馅儿包到皮儿里,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面粉!”“嗯,总结的准确”,外公赞扬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把幸福和祝福随着馅儿包进去”,外婆跟着总结道。“嗨,你怎么把饺子馅儿包到汤圆里去了!”妈妈惊呼道,我低头一看,包错了,“这样也好,你们看电视上,菜汤圆的.做法也很多,今天这是我为大家做的菜汤圆哦”,“哈哈哈,不错,再包几个菜的吧!”外公高兴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暖暖的亲情,洋溢在温暖的屋子里,洋溢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我觉得很幸运,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两种传统文化。虽然南北方传统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对家的爱,对家人的爱,都是一样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家更加和谐欢乐!

传统文化随笔13

一、传统舞蹈

闹皇船(古城街道)

闹皇船,又称“船上叙事”。初期表演是由一人扮演艄公(丑角),穿对襟衫,戴八字须,结腰带站于舱前;一人扮演艄婆(旦角),穿大面襟衫,扎矢巾,束腰站于舱后。待音乐起,各自用红带将船挑起,手持桨板作摇船的动作。后来,闹皇船演变为一位俊俏女子双手执竹木彩绸扎编而成的彩船,用脚行走,远观好似彩船行驶一般,船外有一壮汉手持船桨,模仿划桨状,跟随女子前进后退、左挪右趋中,相互配合,两人做着平船、拖船、上船、停船等舞蹈性动作,偶尔伴以演唱或问答对话。

溪边板龙(邵家渡街道)

溪边板龙俗称“剪纸板龙”, 全长30余米,龙身贴满剪纸图案,所有纸花和图案都是由手工剪纸制作,外观清俊、飘逸。据传,溪边板龙发缘于清朝康熙年间,邵家渡一带大旱,老百姓急于求水,便组织了几百人前去白龙潭取水,回来的时候,在路上就下起了大雨。为了纪念这次求雨,老百姓精心设计了雌雄两龙(雌为绿色,雄为红色),称为“行雨龙”,全龙由龙头、龙身(每段一般长1。5米,20多段)、龙尾拼接而成。每到特定时间,便到各村舞动,颇为喜庆热闹。

铜钿棍(括苍镇)

铜钿棍是流传于括苍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始于清朝,是穷人要饭时的一种表演形式。艺人手拿一尺左右的小棍,小棍两头分别串上几枚铜钿,一边口中唱着词曲,一边手中有节奏地打着铜钿棍,发出“瑟瑟”之声,富有节奏。现在表演时则配上气氛热烈的秧歌舞曲调,或者其他轻快、优美的曲调,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为10—20人,可在庭院或广场即兴表演,也可搬上舞台表演。

二、传统曲艺

临海道情(古城街道、江南街道)

道情是流传于我市的一种民间口传身授的'地方曲艺,明清至建国前后广泛流传于我市各乡镇,其中《王金满打桐坑》几近家喻户晓,妇孺老幼皆能吟唱几句。演唱时,艺人左手握竹板,怀抱道情筒,右手击筒面,道情筒长约二尺,涂红漆,圆筒一头蒙上一张猪油皮,拍打时发出“蓬蓬”之声,艺人合拍而唱。说唱过程中,常根据内容情节自由发挥,击出快慢轻重不一的节奏,以刻画人物性格、情态,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唱词以三字、五字、七字为主,大多自编自唱,多以独坐,或站立演唱为主。

打莲花(杜桥镇、上盘镇)

打莲花又称莲花、莲花落,是一种借助道具的打击为节奏,边唱边击打的一种地方性曲艺。清至民国时期,打莲花在我市沿海地区,特别是杜桥、上盘等地颇为流行。打莲花在庙会上表演较多,表演一般为十人左右,一人领唱,其他人左右站立,有二人手持道情筒,二人手持算盘索,其他人手持铜钿索,击节唱和。唱白采用当地方言,通俗生动,滑稽幽默。

《传统文化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